咖啡地图|咖啡豆相关词汇
咖啡地图|咖啡豆相关词汇

咖啡地图|咖啡豆相关词汇

下面这些术语的意思可能国与国之间会有些不同,但它们是普遍接受的定义,有助于人们辨认一种咖啡豆样品与另一种的不同。

(1)黑豆(Black Bean):受到虫害的豆子、采收前掉落地面的枯死果实、已分解的豆子、过度成熟果实的豆子、受金属等外物污染的豆子。

(2)粗豆(Golden Bean):豆子大小在中豆与大豆之间。

(3)破豆(Broken Bean):干燥过头易碎的豆子,在脱壳的时候很容易碎成数片。

(4)褐豆(Brown Bean):在阿拉比卡咖啡豆中用来表示熟过头的、过分发酵的、发酵不足的(淡褐色),或脏的、没进行前期水洗的咖啡豆。

(5)变色豆(Discolored Bean):任何颜色不正常的咖啡豆(阿拉比卡种的绿色、蓝色豆,罗巴斯塔种的卡其色、淡褐色、浅黄色的豆),在一些国家可能表示劣质的加工或口味不太好的咖啡豆。

(6)象耳(Elephant Ear):畸形的咖啡果实,果实内有一粒大型豆半围着一粒小型豆,这两个豆子在烘焙的过程中可以分开,但口味不会被破坏。

(7)象豆(Elephant Bean):马拉戈吉佩变种的俗称,世界上最大的咖啡豆。好烘焙,香味柔顺,一般被看作有价值的豆子。但因经济利润小种植面积逐渐减少。注意不要与象耳朵豆子搞混。

(8)漂浮豆(Floater):水洗时因密度低漂浮在水面上未成熟、过度成熟或褐色的豆子。

(9)狐豆(赤渴色)(Foxy Bean):因过熟而略微发红的咖啡豆,或是过度发酵(延迟去果肉)的黄色的、霜冻坏的咖啡豆。

(10)硬豆(Hard Bean):很常见的阿拉比卡咖啡豆,对某些出产最佳品质“极硬豆”的国家来说,这种豆的海拔较低。不要与“硬”(hard)口味搞混。

(11)去壳咖啡(Hull Coffee):干加工处理的咖啡豆在去除外壳前先将包裹着的干果实去掉的咖啡豆。(12)天然豆(Natural Bean):指干加工处理的咖啡豆。

(13)灰白豆(Pale):黄颜色的,出自未成熟的或受干旱影响的咖啡果实,在烘焙过程中达不到令人满意的暗色。灰白豆的存在会破坏一批咖啡的味道。

(14)内果皮(Parchment):咖啡果实内包围咖啡豆的保护膜或外衣。如果要用作种子发芽的话这层膜必须是完整的,也就是“带皮的”。

(15)珠粒(Peaberry):一种小个咖啡果实里面只有一粒小圆豆(畸形)。同类的珠粒被分拣在一起,他们比普通的,甚至是产于同一棵树上的咖啡豆的卖价要高些。

(16)豆荚(Pod):在去皮后还由干燥的果肉包围着的咖啡豆,属于样品中的欠点豆。

(17)被去皮机夹碎的咖啡豆(Pulper-Nipped):去皮时被咬伤,会降低品质。

(18)淡味豆(Quaker):和灰白豆很像,虽然该术语有时可以和灰白豆互换使用,但它不是因果实未成熟而造成的。

(19)粗糙的豆(Ragged):因干旱而发育不全的咖啡豆。

(20)臭豆(Stinker):过度成熟、过度发酵或受到病虫害的咖啡豆。豆子的香味普遍都有腐臭昧、发霉味。一般肉眼分不出来,经过电子分级机的紫外光时呈现红色,会影响整批豆子。

(21)极硬豆[Strictly Hard Bean(SHB)]:种在极高海拔的阿拉比卡咖啡的品质,豆子的密度高,香味佳。

(22)极高海拔豆[Strictly High Grown(SHG)]:不同的分级术语,基本上和极硬豆的条件相同。

(23)级外(Triage):最低等级咖啡豆,不能外销,被丢掉。

(24)非水洗(Unwashed):干加工的咖啡豆。

(25)水洗(Washed):水洗处理的咖啡豆。

(26)黄色豆(Yellow Bean):阿拉比卡品种里,由过分干燥造成的黄颜色咖啡豆。